专业与师资
中国新高教集团各院校聚焦一流专业与课程建设,按照“充实内涵,强化应用,争创一流”的建设思路,以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为核心,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专业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培养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集团各院校持续加大优势专业内涵建设,4所本科院校共建设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专科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骨干专业群1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焊接技术工程等5个优势专业入选2022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各院校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获得感”,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入20.95万册云教材、61万个教学音视频和62万份参考资料,与多家企业共建《大数据平台应用开发基础》等课程42门,本科院校建成省级一流课程50门,专科院校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5门。
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引育用管服”五力协同。多渠道引入院士、学科专业带头人、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双师型教师、世界500强企业专家,以访学研修等途径加大对核心教师团队的深度培养,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现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名师及教学团队,副高职称以上教师、硕博士学位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不断提升。汇聚有华为、吉利汽车等世界500强名企专家型导师。聘有“长江学者”“全国教学名师”“省级领军人才”及博士/博士后等众多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与讲座教授。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莎伦伍尔夫教授、哈佛大学李钧雷教授、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金一南将军等知名专家到校授课或担任顾问。近两年,教师在各类教师教学类竞赛中获奖300余项,在教育部认可的顶级赛事中获奖200余项,其中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斩获众多国家级大奖,获奖数量与质量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
精彩课堂
集团各院校重视课堂教学,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互动讨论学习、小组协作等多类型的智慧教室,以空间规划带动教学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推进问题导向教学法(PBL)、项目教学法(PBL)、任务驱动教学法(TBL)、案例教学法(CBL)、讨论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等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和学习方式变革。
建设教学管理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新生态。整合AR、VR、MR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未来教育实验体验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沉浸式训练学习项目;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弹性动态部署,为师生提供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验。
在师资队伍方面,投入导向战略核心人群,持续提升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等核心岗位薪资水平;持续加大培训投入,启动“三师制”培养方案,升级教职员工在线学习平台,注重培养培训提升教职员工教学水平。
质量保证
集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集团和院校层面均独立设置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民办高教集团。聚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围绕课堂、课程、专业、毕业论文及岗位实习、毕业生培养质量及就业质量,构建起由学生、教师、督导、用人单位、校友、行业企业专家、教学专家、评估认证专家等多主体评价组成的、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
集团院校“教学决策指挥-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监控评价-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运行有效。院校普遍建立起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实现了对全体自有和外聘教师的教学评价全覆盖,并基于评价结果开展“优课优酬”,激励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课堂教与学质量评价、基于OBE的课程质量评价、学科专业诊断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毕业生去向落实数据核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考试考核及试题库建设质量与使用成效评估、实验实训室利用率与使用成效评估、岗位实习专项评估等评估工作开展有序;通过云教学平台和质量监测数字化平台,基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教与学行为客观数据,形成每一个课堂、每一门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数据,打破教学评价“黑箱”,发挥常态化数据监测的学业风险预警作用,构建起“监测-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持续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