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格隆汇】新高教集团(2001.HK):2019年收入多元、负债减半,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本文转载自格隆汇

3月23日盘后,新高教集团(2001.HK)发布2019年业绩公告。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新高教实现总收入12.5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2.2%;毛利润5.43亿元,同比增长89.9%;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长58.8%;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032元,同比增长68.4%,股东回报大幅跃升。

目前,新高教旗下共拥有7所跨区域布局的优质高等院校,在所有上市的高教公司中布局范围是最广的。依靠着“内生增长为主,外延扩张为辅“的双轮战略驱动,2019年新高教向市场交出了一张不错的业绩答卷,各项核心经营指标均稳步提升,收入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公司的业绩处于高速释放状态,内生潜力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一. 收入多元化格局形成,强化教学质量推动内生潜力保持行业领先

2019年,新高教实现总收入12.52亿元,同比增长72.2%,维持一贯的攀升态势。其中,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8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94.1%,大幅高于2016至2018年的年复合增速28.3%,从下图也可以明显看出新高教的主营业务(学费+住宿费)收入增长于2019年显著提速。具体而言,2019年新高教的学费和住宿费分别为9.84亿元和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2%和114.3%。

公告显示,新高教主营的业务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1)华中及广西学校于期内完成财务并表,2)河南、东北学校的收入整年计入,以及3)学生人数、生均学费标准以及住宿费标准的同步提升。

学生人数方面,2019/2020学年,新高教旗下7所学校的招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在校生数合计达到113,507人,同比继续高速增长21.3%,2015/2016学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8%,目前在校生人数于港股高教板块位列第三。若撇除尚未并表的甘肃学院,2019/2020学年的在校生人数也有105,269人,同比增长12.5%,领先于高教行业平均个位数的学生内生增速。其中,河南、华中、云南学校的规模扩张最为迅速,在校生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7.6%、25.4%及10.5%,反映出学校强劲的吸生能力。2019/2020学年,新高教还聚焦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等国家热门学科建设,新增24个专业,未来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匹配行业的进步,也更好地满足区域的发展。

学费方面,2019年新高教的生均学费为10,955元,同比约增长11%,较于高教行业平均13,000元左右的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导向下,新高教也非常注重对在校大学生学历之外技能(驾驶培训、职业技能、第二学历等)的培养。通过对旗下学校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期内新高教培训及后勤收入同比增长65.2%至1.14亿元,收入占比超过住宿费,证明公司收入多元化格局初步已经形成,业务实现了多点开花,培训及后勤业务未来有望继续快速成长,发展成收入的又一“生力军”。

费用方面,可以看到新高教的成本结构在不断优化,2019年主营业务的成本由2018年的61%增加至71%,体现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加大投入,以期持续强化竞争力内涵。公司对教育质量的强化,具体体现在基于OBE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强化课程研究与建设,推广高薪试点班(卓越学院、英才班等),与华为、阿里、国家电网、中建集团等10,000家以上的就业合作单位展开合作等。我们看到,新高教内涵建设提升颇有成效,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35%,高品质就业率达38.48%(名企、升学、公务员)。同时,公司的融资成本及管理费用占比也在逐年下降,分别由17%、12%下降至12%及11%,显示出公司轻量化运营及集团化管理的优势。

在收入规模稳健扩张以及成本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2019年新高教的盈利水平再攀高峰,毛利同比增长89.9%至5.43亿元,EBITDA同比增长63.3%至7.1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8.8%至3.86亿元,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032元,同比增长68.4%,股东回报大幅提升。

二. 现金充裕、负债水平减半,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继续挖掘收并购机会

作为一家高等学历教育公司,新高教 “内生增长为主,外延扩张为辅“的双轮驱动模式已经得以验证,利润保持了持续的稳健释放。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新高教的资金总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为10.47亿元,较于2018年期末大幅增长约153.5%;经营性现金净流入8.31亿元,同比增长81.8%,有息负债净额4.39亿元,同比下降49.8%。在现金储备倍增,以及有息负债显著改善的双重作用下,公司的利息覆盖倍数、EBITDA倍数、净借贷比例等财务杠杆指标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并且加权平均利率较2018年同期下降超过100bps。新高教充足的资金及大幅减轻的负债水平,无疑为公司接下来的收并购战略提供坚实的现金流“后盾”。

从布局网络来看,新高教自2009年就开始了多省区的办学之路,陆续发起5所学校的收并购,被视为行业跨区域布局的先行者,目前旗下学校已经遍布全国7个省份,在港股高教公司中是最全面的。

同时,作为跨区域布局的先行者,新高教的先发优势也非常明显。据悉,凭借着对行业的精准判断,公司的并购标的主要选择在学生生源多、毛入学率远低于全国水平、教育资源匮乏,以及政府教育政策倾斜的地区,以保证内生增长的高弹性。

值得一提的是,收购完成后,新高教会对旗下所有的学校进行统一的集团化管理,包括集中采购、共享招生网络和校企合作网络等,通过集团化的增值赋能优化收入及成本端,持续提升运营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使得长期的增长空间最大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高教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数字化平台,以补充集团化的管理手段,包括实施教学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以及安全数字化,例如其TronClass在线教学平台在本次疫情中就充分发挥了作用,累计访问人次超过4,000万。

从2015年开始,新高教投资华中学校起,就展示出其独到的标的选择及领先的投后管理能力,收购后的学校净利润增速均非常明显,如2019年并表的华中学校、广西学校举例,净利润同比增长都在40%以上,这也是新高教的内生增长能够持续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的关键原因。2019年,通过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及管理优势,新高教陆续成功整合了多所已并购的大学,包括新建河南学校约500亩新校区推动实现超过27,000名的在校生,以及在一年内完成甘肃学院的建设及搬迁工作等。

三. 如何解读新高教业绩持续高速释放,估值水平却行业“垫底”?

今年年初,一场疫情“黑天鹅”,激发了市场对在线教育的强烈关注,相关板块个股涨势喜人。相比之下,高教板块则略显弱势,截至3月20日行业的平均PE(TTM)仅在18.2倍左右,处于高教行业历史的低位水平。众所周知,高等院校的学费采取的是学期预收制,并且学生需求是刚需,在成本并无较大变动的基础上,疫情对高教公司的盈利水平其实基本没有影响。相反,疫情发生后,面对接下来较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已经明确表示将扩大专升本规模,预计专升本招生同比增加32.2万人,这无疑直接刺激了高教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应该利好高教板块的估值修复。

具体看新高教的估值水平。据笔者统计,在港股所有的高教公司中,新高教以不到10倍的PE(TTM)水平处在估值底部,与其行业领先的内生增速水平倒挂(如下图)。按照新高教2019年度3.8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计算,对应截至3月20日2.05港元的股价,公司的PE更只有7.5倍。在整个高教板块已经遭到估值偏差的基础上,新高教更低于板块平均的估值水平,以及公司双轮驱动的高速利润释放预期,这样的估值似乎显得相当不合理。

回溯过去,笔者认为新高教超低估值的原因或有两个。

其一是公司于2017年12月27日宣布收购新疆学校,但因交易条件未能达成,而于2018年10月25日终止交易,其后公司所付收购款项的收回工作即受到各方的关注,引发市场对新高教计提坏账的担忧。但其实,公司仅在2018年年报中对新疆项目计提了少量的减值准备,并于2019年年底获得了新疆学校诉讼胜利判决,收回给予对方的首期付款预期将很快有效解决,可以说新疆项目风险基本已经解除。

其二则是中国平安去年出售新高教股份的行为,被市场解读为不看好新高教的利空信号。但其实,中国平安2016年7月份就以2亿元的代价认购了新高教15.5%的股份,股份于新高教上市后被稀释至约12.4%。按照双方交易股价及涉及金额计算,中国平安支付的每股实际成本仅约为1.13元(约1.28港元)。所以,中国平安在2018年5月首次减持新高教后,已经成功收回成本并获得了约2.5亿元的净利润,剩余的9,800万股股份相当于零成本投资。因此,中国平安出售新高教股份仅是资本市场正常的获利退出行为,却遭到了市场的过度解读。

综合来看,新高教很有可能是一只被市场严重错杀的教育股。凭借着目前整个高教板块乃至公司自身极低的估值、业绩持续的高速释放以及健康的现金流水平,新高教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